代替JG/T 286— 2010
|
20××-××-××发布 |
20××-××-××实施 |
|
|
|||||||
|
||||||||
![]() |
||||||||
|
||||||||
![]() |
||||||||
|
TOC \o "1-3" \h \z \u 目 次.............................................................................. PAGEREF _Toc231095703 \h I
4 分类、分级与标记................................................................. 2
5 要求............................................................................. PAGEREF _Toc231095720 \h 3
6 试验方法......................................................................... 5
7 检验规则.............................................................. 11
8 标志、包装、使用说明书、运输及贮存.............................................. PAGEREF _Toc231095770 \h 12
本标准参照GB/T 1.1-2009规范起草。
本标准是对JG/T 286-2010《低温辐射电热膜》的修订,与JG/T 286-2010相比主要技术变化如下:
——修改了低温辐射电热膜的定义,增加了上限工作温度、电极和安全特低电压的术语和定义;
——增加了电热膜阻燃分级,修改了标记;
——修改了温度不均匀度的要求,删除了升温时间的要求和试验方法,增加了电热膜电极与阻性材料连接可靠性的要求和试验方法,修改了异常温度、工作温度下泄露电流和电气强度、耐潮湿、电源引线和连接的要求和试验方法,删除了刮划的要求和试验方法,修改了耐热、耐燃、耐低温的要求和试验方法,修改了电热辐射转换效率的要求;
——修改了试验条件;
——修改了抗冲击性能的试验方法,修改了工作寿命的试验方法;
——修改了表1 检验项目表。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标准定额研究所提出。
本标准由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环境与节能标准化技术会归口。
本标准负责起草单位:
本标准主要起草人:
本标准所代替标准的历次版本发布情况为:
——JG/T 286-2010。
本标准适用于工业和民用建筑供热用低温辐射电热膜,单相电源供电的电热膜装置其额定电压不超过250V,三相电源供电的电热膜装置其额定电压不超过480V。其他行业的电热采暖用电热膜也可参照使用。
本标准规定了低温辐射电热膜(以下简称“电热膜”)的术语和定义,分类、分级与标记,要求,试验方法,检验规则,标志、包装、使用说明书、运输及贮存。
GB/T 191 包装储运图示标志
GB/T 2829-2002 周期检验计数抽样程序及表(适用于对过程稳定性的检验)
GB/T 3956-2008电缆的导体
GB 4208-2017 外壳防护等级(IP代码)
GB 4706.1-2005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第1部分:通用要求
GB 4706.82-2014 家用和类似用途电器的安全 房间加热用软片加热元件的特殊要求
GB/T 7287-2008 红外辐射加热器试验方法
GB 8808 软质复合塑料材料剥离试验方法
GB/T 12113-2003 接触电流和保护导体电流的测量方法
凡注明日期的,使用注日期的版本;没有注明日期的,使用最新版本(包括所有的修订内容)。
3 术语和定义
3.1 电热膜 electrothermal film
通电后能够发热的一种薄膜,是由电绝缘材料与封装其内的发热电阻材料组成的平面型发热元件。
3.2 低温辐射电热膜 electric radiant heating film for low temperature
工作温度不超过200℃,工作时将电能转化为热能,并将热能主要以热辐射形式向外传递的电热膜。
3.3 阻燃电热膜 flame resistant electrothermal film
电绝缘材料具有一定阻燃特性的电热膜。(所使用材料燃烧性能达到B1以上,具有一定阻燃特性的电热膜)
3.4 柔性电热膜 flexible electrothermal film
电绝缘材料为柔性薄片的电热膜。
3.5 刚性电热膜 rigid electrothermal film
电绝缘材料为刚性薄片或板的电热膜。
3.6 金属基电热膜 metal based electrothermal film
发热电阻材料为金属材质的电热膜。
3.7 无机非金属基电热膜 inorganic nonmetal based electrothermal film
发热电阻材料为无机非金属导电材料的电热膜。
3.8 高分子电热膜 polymer based electrothermal film
发热电阻材料为导电高分子材料的电热膜。
3.10 正常工作 normal operation
当电热膜接通电源时,按正常使用条件进行工作的状态。
3.11 稳定工作状态 condition of adequate heated
电热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通电升温达到热平衡的工作状态。
3.12 工作温度 working temperature
电热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以额定工作电压工作并且达到稳定工作状态后,表面平均温度。
3.13 上限工作温度 maximum working temperature
电热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以额定工作电压工作并且达到稳定工作状态后,表面可能达到的最高温度。
3.14 电-热辐射转换效率 electric-to-radiant power transfer efficiency
电热膜在额定电压下工作直至达到稳定工作状态后,将输入电功率转换成输出总辐射通量的百分比。
3.15 电源引线 supply leads
将电热膜连接到固定电源布线的一组线缆。
3.16 电极 electrode
安装在电热膜内,为发热材料供电的导电部件。
3.17 安全特低电压 safety extra-low voltage
导线之间以及导线与地之间不超过42V的电压,空载电压不超过50V。
4.1 分类
电热膜按封装电阻材料可分为金属基电热膜(JM),碳纤维电热膜、油墨电热膜等无机非金属基电热膜(WM)和高分子电热膜(GM)。
4.2 分级
电热膜按防火等级(性能)可分为阻燃电热膜(Z)和普通电热膜(P)。
4.3 标记
4.3.1 电热膜应采用下列标记方式:
|
|
![]() |
上限工作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功率密度,单位为瓦每平方米(W/m2)
额定工作电压,单位为伏特(V)
电阻材料分类代号
阻燃分级(防火性能)代号
产品代号(D)
4.3.2 示例
示例:额定电压为220V,功率密度为1000W/m2,上限工作温度为160℃的阻燃金属基电热膜,标记为:DZJM220-1000-160。
电热膜表面应光滑、平整,不应有明显的气泡,无划伤、脆化、破裂、变形、分层、污染等明显缺陷。
电热膜长度、宽度尺寸偏差不应超过标称尺寸(mm)的±1%。
电热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工作,输入功率和额定功率偏差不应超过±10%。
电热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工作至稳定工作状态,表面温度不应超过产品上限工作温度,电热膜工作温度应与应用工况相适应。
电热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工作至稳定工作状态,表面最高温度与最低温度之差不应大于6℃或平均温度的10%,取两者较大值。
电热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工作至稳定工作状态,电极任何一点温度均不应大于电热膜工作温度。
5.7 异常温度
电热膜以1.12倍额定电压工作至稳定工作状态,维持8h,工作期间最高温度不应超过上限工作温度的1.2倍,并不应出现破裂、显著变形、分层等现象。在经过本标准6.8条的试验后,电热膜在室温放置24h,功率变化率不应大于初始值的±10%,并应经受电极与阻性材料连接可靠性、泄漏电流、电气强度和耐热、耐燃检查。
5.8.1冷态绝缘电阻
电热膜冷态绝缘电阻均不应小于50MΩ。
5.8.2 热态绝缘电阻
电热膜热态绝缘电阻均不应小于50MΩ。
5.9工作温度下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
5.9.1工作温度下泄漏电流
电热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泄漏电流不应大于0.10mA。
5.9.2 工作温度下的电气强度
电热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施加频率为50Hz、3kV的交流试验电压,历时1min,不应出现击穿和闪络现象。工作在安全特低电压时,施加频率为50Hz,500V的交流试验电压,历时1min,不应出现击穿和闪络现象。
5.10.1 防水等级
电热膜及其配套电源线防水等级应至少为IP68。
5.10.2 潮湿状态下的泄漏电流
电热膜在潮湿状态下泄漏电流不应大于0.10mA。
5.10.3 潮湿状态下的电气强度
电热膜在潮湿状态下应承受频率为50Hz、3kV的交流试验电压,历时1min,不应出现击穿和闪络现象。工作在安全特低电压时,施加频率为50Hz,500V的交流试验电压,历时1min,不应出现击穿和闪络现象。
5.11.1 电热膜引出线
电热膜引出线宜采用低烟无卤阻燃线缆,引出线与电热膜连接应采用压接、铆接、熔焊等可靠连接方式。
5.11.2导线的标称横截面积
电热膜电源引线的导线标称横截面积应符合GB 4706.1-2005中表11的规定。
5.11.3 抗拉伸性能
电热膜引出线应经受不小于100N的拉力,试验后电热膜不应出现明显变形、位移、断裂等现象。
5.12 耐热、耐燃
电热膜发热元件和配套电源线应达到分级要求。
5.13 剥离强度
柔性电热膜的电绝缘材料与柔性薄片之间的剥离力不应小于3.0N。
柔性电热膜经过本标准6.15条的试验后,不应出现脆化、破裂、变形、分层等现象,并应经受电气强度检查。
柔性电热膜经过本标准6.16条的试验后,不应出现绝缘层断裂、变形、分层等现象,并应经受电气强度检查。
电热膜在经过本标准6.17条的试验后,不应出现脆化、破损、变形、分层等现象,应经受外观、功率偏差、工作温度、电极与阻性材料连接可靠性和电气强度检查。
刚性电热膜经过本标准6.18条的试验后,不应出现破裂现象,并应经受电气强度检查。
刚性电热膜经过本标准6.19条的试验后,不应出现破裂现象,并应经受电气强度检查。
5.19 电-热辐射转换效率
电热膜电-热辐射转换效率不应小于60%。
电热膜在正常工作使用状态下的寿命不应小于30000h。
6.1.1 除非另有规定,否则应在下列条件下试验:
a) 不计及对温度敏感的温控器装置;
b) 现场切割的电热膜,测试应在连接电源引线并保护好边缘后进行;
c) 环境温度宜为20℃±5℃,测量电热膜功率和温度的试验环境温度宜为20℃±2℃;
d) 空气相对湿度不宜大于85%;
e) 实验室内空气应无明显对流;
f)电热膜试件长度宜为500mm~1000mm,宽度应根据生产厂家要求确定,本标准6.13条和6.14条的试验试件应符合试验方法的规定。
6.1.2 柔性电热膜试验样品应为5个,刚性电热膜试验样品应为6个,并应符合下列规定::
a) 本标准6.2、6.3、6.4、6.5、6.6、6.7、6.8条的试验应在一个样品上。
b) 本标准6.9、6.10、6.11条的试验应在一个样品上。
c) 本标准6.12、6.13、6.14条的试验应在一个样品上。
d) 本标准6.15、6.16、6.17条的试验应在一个样品上。
e) 本标准6.18、6.19条的试验应在一个样品上。
f) 本标准6.20、6.21条的试验应在一个样品上。
外观可采用目测方法。
将电热膜放在平整的基准平面上,用精度为1mm的卷尺测量,分别测量每边尺寸。
功率偏差试验应按符合GB/T 7287-2008中第11章的规定。
6.5 工作温度
6.5.1 测温点分布
电热膜测温点分布可参照图1。
注:T1~T9——温度值,摄氏度(℃)。
图1测温点分布示意图
6.5.2 试验步骤
电热膜试件在额定工作电压下工作,升温达到稳定工作状态后,按GB/T 7287-2008中第8章规定的方法依次测量图1所示的9个测试点温度值并记录,取9个测试点温度的算术平均值为电热膜的工作温度。
电热膜经过本标准6.5条的试验后,取9个温度值中的zui大值和zui小值,计算差值。
将电热膜悬空固定在测试架上,确定测温距离使电热膜辐射面处于辐射测温仪视场中间。根据电热膜辐射面几何中心处的法向全发射率εn调节辐射测温仪修正法向全发射率εn。给试样施加额定工作电压,电热膜处于稳定工作状态后用辐射测温仪测量电热膜的工作温度及电热膜电极各点温度,计算差值。
6.8 异常温度
6.8.1 试验装置
绝热材料和测试槽可参照图2。
6.8.1.1 绝热材料
绝热材料应有足够的耐热等级,测试过程中应保持稳定,不应出现变形、塌陷等缺陷。上下绝热层材料边缘应至少超过被测试件边缘100mm,且应紧贴被测试件,宜消除各层之间的缝隙。上下绝热层材料的绝热效果应满足:d/λ=1.0±5% (m2k/w),其中d为绝热层的厚度(m),λ为绝热层的导热系数(w/(mk))。
6.8.1.2 测试槽
测试槽4个侧面均应封闭,材质宜为厚度20mm的防火胶合板。
6.8.2 试验步骤
电热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工作,调整供电电压,使输入电压等于额定电压的1.12倍,升温达到稳定工作状态,持续通电保持8h,用热电偶温度计测量如图1所示各点的温度值并记录,试验期间平均完成9次测试。试验完毕后观察电热膜表面变化情况。
注:1-上层绝热材料; 2-电热膜试件;3-下层绝热材料;4-测试槽底板。
图2 测试槽示意图
6.9 绝缘电阻
6.9.1 冷态绝缘电阻
用精度不低于1.0级500V的兆欧表连续多位置测量电热膜引出线与覆盖在表面,面积为20cm×10cm的铝箔之间的电阻,取各次测得的zui小值为试验结果。
6.9.2 热态绝缘电阻
电热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工作至稳定状态后,立即断电停止加热,用精度不低于1.0级500V的兆欧表连续多位置测量电热膜引出线与覆盖在表面,面积为20cm×10cm的铝箔之间的电阻,取各次测得的zui小值为试验结果。
6.10 工作温度下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
6.10.1 工作温度下泄漏电流
6.10.1.1 试验原理可参照图3,其中模拟网络C应符合GB/T 12113-2003中图4的电路要求。
6.10.1.2 电热膜在正常工作条件下工作,调整供电电压等于额定工作电压的1.06倍,当电热膜达到稳定工作状态后试验。通过选择开关转换和覆盖在电热膜表面铝箔平移,用精度不低于0.5级的毫安表连续多位置测量电热膜两个引出线与铝箔之间的泄漏电流,铝箔的面积应为20cm×10cm。取测得的最大值为试验结果。
图3 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试验电路示意图
6.10.2 工作温度下电气强度
6.10.2.1 经过本标准6.10.1条的试验,且建立稳定工作状态1h后,在电热膜试件的两条引出线与覆盖在表面,面积为20cm×10cm的铝箔之间,连续多位置分别施加频率为50Hz、3kV的试验电压,持续1min,观察电热膜表面变化;工作在安全特低电压时,应施加频率为50Hz,500V的交流试验电压。持续1min,观察电热膜表面变化。
6.10.2.2 试验开始时,首先设定符合GB/T 7287-2008中式(4)计算规定的动作电流,施加电压不应超过规定值的一半,然后迅速升高到规定值。
6.10.2.3 电气强度试验中,覆盖在电热膜表面的铝箔应覆盖部分折痕及受冲击部位。
6.11.1防水等级
防水等级试验应符合GB 4208-2017的规定,浸水时间应为72h,溶液应为1%的氯化钠水溶液。
6.11.2 潮湿状态下泄漏电流
6.11.2.1 经过本标准6.11.1条的试验后,电热膜在室温环境条件下放置24h,在不通电的状态下试验。
6.11.2.2 试验原理可参照图4,模拟网络C应符合GB/T 12113-2003中图4的电路要求。
6.11.2.3 通过选择开关转换和覆盖在电热膜表面铝箔平移,用精度不低于0.5级的毫安表,连续多位置测量电热膜两条引出线与铝箔之间的泄漏电流。Us 为1.06倍的额定电压,铝箔的面积应为20cm×10cm。取测得的最大值为试验结果。
图4潮湿状态下的泄漏电流测量电路示意图
6.11.3潮湿状态下电气强度
经过本标准6.11.2条的试验后,在电热膜的两条引出线与覆盖在表面,面积为20cm×10cm的铝箔之间,连续多位置分别施加频率为50Hz、3kV的交流试验电压,持续1min,观察电热膜表面变化;工作在安全特低电压时,施加频率为50Hz,500V的交流试验电压,持续1min,观察电热膜表面变化。
6.12.1 电热膜引出线。
电热膜引出线可采用目测方法。
6.12.2导线的标称横截面积
电热膜电源引线的导线标称横截面积测量应符合GB/T3956-2008的规定。
6.12.3抗拉伸性能
将电热膜固定在拉力机上,在引出线上缓慢施加100N的力,持续3min。松开1min后重复1次。
6.13耐热、耐燃
耐热、耐燃试验应符合GB 4706.82中第30章的规定。
6.14剥离强度
剥离强度试验应符合GB 8808的规定。
6.15冷弯曲性能
冷弯曲性能试验应符合GB/T 7287-2008中25.2.1的规定。
6.16冷折性能
冷折性能试验应符合GB/T 7287-2008中25.2.2的规定。
将低温试验箱温度设置为-40℃,温度波动度不应大于±0.5℃。将电热膜试件放置在低温试验箱中,存储96h后取出,在室温环境下恢复1h后,再进行外观检查和电气强度的试验。测试功率偏差、工作温度、电极与阻性材料的连接。
测试在同一试品的正反两个表面分别进行
将电热膜放置在水平混凝土地面上试验,应符合下列要求:
a)用一把重量140g,规格为6*100mm的十字槽螺丝刀,从1m高度自由落下,落下时方向应保证螺丝刀顶端撞击到电热膜表面。
b)用一个500g重的铁球,从1m高度自由落下冲击电热膜表面,测试在同一试品的正反两个表面分别进行。
c)在a)、b)试验完毕后,观察电热膜表面变化。
将电热膜放置在温度为-15℃±2℃的低温试验箱中,保持4h后取出,举到离混凝土地面2m高度,自由落下。试验后观察表面变化,在室温环境下恢复1h,然后进行电气强度的试验。
电-热辐射转换效率试验应符合GB/T 7287-2008中第17章的规定。
6.21.1 工作寿命试验应符合GB/T 7287-2008中第22章的规定。
6.21.2 加速老化试验应按产品使用说明书规定的实际安装条件确定,试验时间为360h。试验结束后,样品外观符合本标准5.1条的要求,室温放置24h后实际功率比初始功率偏差不超过±10%,电-热辐射转换效率不低于初始值的90%,同时满足电极与阻性材料连接可靠性、泄漏电流,电气强度和耐热、耐燃要求,应判定该样品寿命不低于30000h。
7.1 检验分类
产品检验应分出厂检验和型式检验。
出厂检验项目应符合表1的规定。
表1 检验项目
序号 |
检验项目 |
要求
|
试验方法
|
不合格 类别 |
检验类别 |
||
出厂检验 |
型式检验 |
||||||
1 |
外观 |
5.1 |
6.2 |
B |
〇 |
〇 |
|
2 |
尺寸偏差 |
5.2 |
6.3 |
B |
〇 |
〇 |
|
3 |
功率偏差 |
5.3 |
6.4 |
A |
〇 |
〇 |
|
4 |
工作温度 |
5.4 |
6.5 |
A |
— |
〇 |
|
5 |
温度不均匀度 |
5.5 |
6.6 |
B |
— |
〇 |
|
6 |
电极与阻性材料连接可靠性 |
5.6 |
6.7 |
A |
— |
〇 |
|
7 |
异常温度 |
5.7 |
6.8 |
A |
— |
〇 |
|
8 |
绝缘电阻 |
冷态绝缘电阻 |
5.8.1 |
6.9.1 |
A |
〇 |
〇 |
热态绝缘电阻 |
5.8.2 |
6.9.2 |
A |
— |
〇 |
||
9 |
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和电气强度 |
工作温度下的泄漏电流 |
5.9.1 |
6.10.1 |
A |
〇 |
〇 |
工作温度下的电气强度 |
5.9.2 |
6.10.2 |
A |
〇 |
〇 |
||
10 |
耐潮湿 |
防水等级 |
5.10.1 |
6.11.1 |
A |
— |
〇 |
潮湿状态下的泄漏电流 |
5.10.2 |
6.11.2 |
A |
— |
〇 |
||
潮湿状态下的电气强度 |
5.10.3 |
6.11.3 |
A |
— |
〇 |
||
11 |
电源引线和连接 |
电热膜引出线 |
5.11.1 |
6.12.1 |
B |
— |
〇 |
导线的标称横截面积 |
5.11.2 |
6.12.2 |
A |
〇 |
〇 |
||
抗拉伸性能 |
5.11.3 |
6.12.3 |
A |
— |
〇 |
||
12 |
耐热、耐燃 |
5.12 |
6.13 |
A |
— |
〇 |
|
13 |
剥离强度 |
5.13 |
6.14 |
A |
— |
〇 |
|
14 |
冷弯曲性能 |
5.14 |
6.15 |
B |
— |
〇 |
|
15 |
冷折性能 |
5.15 |
6.16 |
B |
— |
〇 |
|
16 |
耐低温性能 |
5.16 |
6.17 |
B |
— |
〇 |
|
17 |
抗冲击性能 |
5.17 |
6.18 |
A |
— |
〇 |
|
18 |
坠落 |
5.18 |
6.19 |
A |
— |
〇 |
|
19 |
电-热辐射转换效率 |
5.19 |
6.20 |
B |
— |
〇 |
|
20 |
工作寿命 |
5.20 |
6.21 |
A |
— |
〇 |
|
注 : “A”为A类不合格;“B”为B类不合格 “-”为不检项目;“〇”为必检项目 |
7.3 型式检验
7.3.1有下列情况之一时应进行型式检验:
a) 新产品试制定型鉴定时;
b) 老产品转厂生产时;
c) 正式生产后,设计、材料、工艺、结构变化,可能影响产品性能时;
d) 正常生产时,每年应至少检验1次;
e) 产品停产半年以上,再恢复生产时;
f) 出厂检验结果与上次型式检验结果有较大差异时;
g) 国家质量监督机构提出型式检验要求时删除。
7.3.2 型式检验项目应符合表1的规定。
7.4 抽样
抽样应采用GB/T 2829-2002规定的二次抽样方案,判别水平应为Ⅱ,不合格质量水平RQL=80,查GB/T 2829-2002的表6,可得式(1):
(1)
式中:n —— 样本数量;
Ac —— 合格判定数;
Re —— 不合格判定数。
7.5 检验结果判定
7.5.1 检验中应按表1的规定,将不合格分为A类不合格和B类不合格。
7.5.2 检验批应抽取两组样本。对于一组样本单位,若有一个A类不合格或两个B类不合格,应判定该组样本不合格。对于两组样本单位,若两组样本均合格,应判定检验批合格;若两组样本均不合格,应判定检验批不合格。若其中一组样本不合格,应进行二次抽样重新检查,二次抽样中的不合格数应是第一次和第二次检查中不合格数的累计,检验结果中若仍有一组样本不合格,应判定检验批不合格,否则应为合格。
8.1.1 产品应有标志,标志应使用规范的符号、文字。
8.1.2 产品标志宜0.5m标注1次,或在可能切割形成加热单元的每段上标注。
8.1.3 产品标志应包括下列内容:
——产品名称、型号、规格;
——额定电压或额定电压范围,单位为伏特(V);
——额定功率或功率密度,单位为瓦(W)或瓦每平方米(W/m2);
——上限工作温度,单位为摄氏度(℃);
——防水等级的IP代码;
——出厂日期或编号。
8.2.1 经检验合格的产品包装时,应有可靠防潮措施,应附带出厂检验合格证、使用说明书、保修卡及生产厂家联系方式等。包装箱外标志应符合GB/T 191的规定,包装箱应牢固可靠,应确保在运输过程中不因运输导致损坏。
8.2.2 使用说明书应包括下列内容:
——产品概述;
——主要技术性能参数;
——使用方法;
——安装方法;
——故障维修联络事项;
——安全注意事项。
——生产厂家技术支持的相关信息
8.3.1 运输过程中应防止剧烈振动、挤压,应采取防雨雪、防晒、防化学物品侵蚀等措施。
8.3.2 搬运应轻拿轻放,码放整齐,严禁抛掷及踩踏。
8.4.1 成品应贮存在通风、周围无腐蚀性气体及液体、相对湿度不大于85%的仓库中。严禁重压,严禁露天存放。8.4.2
产品应按型号分类存放,存放处应平坦、平整避免咯伤、刺破、变形,堆码高度不应大于包装箱上标明的堆码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