然而,在东南亚建厂的并非仅有戴国芳一人,浦项、新日铁住金、JFE、中国德龙钢铁及昆钢等来自各地的钢铁企业纷纷将东南亚作为产能扩张的选择。
在这些企业不约而同的选择背后,是东南亚经济发展提速所带来的机会。近年来,东盟大力通过改革经济政策和扩大引进外资,加快经济发展。在这个过程中,东盟各国国民基础设施建设所需的钢铁需求量激增。
就在上个月,包括印度尼西亚在内的东盟十国领导人在马来西亚首都吉隆坡签署联合宣言,宣布将从今年12月31日起正式成立以经济、政治安全和社会文化为三大支柱的东盟共同体。东盟就此将成为第七大经济体。各国钢铁企业正是看到了东南亚地区的发展红利,纷纷将目光投向东南亚地区。
新的钢铁需求“增长极”
据悉,戴国芳的德龙镍业投资的印尼项目除了兴建冶炼厂外,还将建设港口、发电站、水泥厂及不锈钢深加工项目,总投资高达50亿美元。德龙镍业在镍资源丰富的印尼建厂,不仅合理解决了镍矿资源获取问题,同时,也有效解决了自身产能扩张的瓶颈。
2014年,东盟地区GDP总量达到2.6万亿美元。而到2020年,东盟经济总量有望增加至4.7万亿美元。届时,东盟也将成为第四大经济体。
东南亚各国越来越意识到基建投资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各国政府想方设法保证基建项目的资金来源,使得东南亚将成为基建的超前线阵地。而基础设施建设必然会拉动钢铁巨大的需求。
根据东南亚钢铁协会(SEAISI)的统计,从2009年到2014年,东盟的钢铁需求量以平均每年9.6%的增幅度急剧增加。东南亚地区的钢铁表观需求量已经达到6590万吨。东南亚钢铁协会称,东盟经济基础表现强劲,到2018年钢材表观消费量将突破8000万吨。
2015年上半年,东盟钢铁需求量与2014年同期相比增加8.9%。东南亚钢铁协会称,这主要由于越南、新加坡等钢铁需求的大幅提高。 2014年上半年,越南钢铁需求量为635万吨,而到了2015年上半年,这一数值已经增加到838万吨,同比大幅增加32%。与此同时,新加坡的钢铁需求量也与去年同期相比增加27.8%至220万吨。菲律宾钢铁需求量同比增加8.9%至380万吨。马来西亚和印尼是同比增速均为2.6%,分别达到 510万吨和730万吨。泰国是少有需求量没有增加的,但其钢铁需求量维持高位达到830万吨。
综上来看,东南亚的钢铁需求量基本均呈现增长态势,这与粗钢产量下降,钢材需求量下滑形成明显的对比。根据国际钢协12月21日发布的数据,今年前11个月,粗钢产量达到14.71亿吨,同比下降2.6%。亚洲中,东南亚是粗钢产量少有增长的地区。
10月12日,国际钢铁协会发布2015年和2016年钢铁短期需求预测报告,该报告预测,钢铁需求量继2014年增长0.7%之后,将在 2015年下降1.7%,降至15.13亿吨。预计2016年,钢铁需求量将增长0.7%,达到15.23亿吨。该报告同时对于东南亚等新兴地区的钢铁需求寄予厚望。
该报告称,尽管存在不利的外部环境,但是,由于内需强劲和改革取得成效,包括东盟在内、印度等不少新兴经济体钢铁需求量预计将保持增长势头。
本土扩张与引进外资并举
东南亚一方面大力在当地建立钢铁企业,一方面积极引进外资在当地投资建厂,同时引进高端产品和产能。近几年越南钢铁产业的发展在东南亚各国中是超典型例子。
根据越南此前发布的钢铁工业战略发展规划,越南钢铁工业的具体目标是到2025年生产生铁1000万~1200万吨、钢坯1200万~1500 万吨、成品钢材1900万~2200万吨(其中20万吨为特种钢)。除满足自给外,越南政府甚至在规划中提出到2025年后将出口量扩大到120 万~150万吨。
根据此前发布的钢铁投资计划,越南重点投资六大钢铁项目:河静钢铁厂(产能450万吨/年)、蓉桔钢铁厂(产能500万吨/年)、韩国浦项钢铁公司在越南巴地-头顿省投资兴建的120万吨冷轧卷厂和300万吨热轧厂、印度ESSA公司投资的200万吨/年高线生产厂、150万吨/年老街钢铁厂和太原钢铁厂扩建项目。
据越南媒体《青年报》的超新消息,越南超大的钢铁生产企业之一———华森集团(HoaSenGroup)其旗下的一个子公司目前获批在越南中部平定省建一个耗资2万亿越南盾(约合8748万美元)的钢厂。该钢厂由华森集团仁会平定有限公司承建,预计2017年6月份建成,设计年产能为20万吨。
11月份,华森集团连同越南另一个钢铁生产巨头和发集团(HoaPhatGroup)计划接管其越南中部广义省耗资数十亿美元的钢铁生产项目。
越南钢铁协会副主席阮文树(NguyenVanSua)表示,越南房地产市场的复苏已经对钢材消费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除越南外,印尼和泰国等也在积极推进基础设施建设,拉动用钢需求。印尼总统佐科(JokoWidodo)称,将在未来五年里对基建项目投资4290亿美元,政府承担其中大部分投资,仅有约70亿美元要市场投资者来解决。
钢铁产能过剩已经延伸至东南亚
伴随着东南亚市场的火热发展,其他地区钢铁生产商主要以两种形式进入到东南亚市场。一种方式是以与当地企业合资的方式在东南亚本地建厂。韩国浦项和日本新日铁住金、JFE等钢铁巨头纷纷在越南、泰国等地与当地企业合资成立综合性钢铁生产企业或钢材深加工中心。由于可以为当地带来丰厚的税收和促进当地就业,这种方式颇受当地政府欢迎。
另一种方式是各国的钢铁企业生产出钢材,直接出口到东南亚市场以满足当地钢材需要。由于这些进口钢材的成本较低,受到当地的下游需求用户青睐,但由于进口钢材在近年伴随着该地区钢铁产能增加,反而越来越遭受本土生产商的排挤,直接导致了东南亚针对进口钢材的反倾销案件的增加。
据统计,东南亚地区2014年6590万吨的钢铁消费需求中,有60%的供应量是由进口钢材满足。东南亚钢铁协会表示,2014年东盟之间的钢材贸易量只占全部钢材贸易量的3.7%,该占比自2011年的12.5%以来一直降低到2014年水平。
对此,东南亚钢铁协会抱怨称,尽管该地区的钢材需求量持续增加,当地的钢铁生产商却并未从中受益。2015年上半年,东南亚热轧钢板产量降为 1493万吨,下降了6.3%,仅能满足当地需求的40%,而该地区的热轧钢板的进口量却大幅上涨18.7%,增至2575万吨。
值得关注的是,钢铁企业在东南亚建厂,从长远来看必将对东南亚地区大量进口的钢材形成替代作用。但新建产能和大量出口的共同作用,也将使东南亚市场深陷产能过剩的漩涡。
据了解,目前,东南亚各国的钢铁产能利用率约为50%左右,这低于平均水平66.9%,部分品种产能利用率甚至低于30%。这些新建设的钢铁厂投产后,能否实现满负荷运转,目前仍然是未知数。
尽管东南亚各国的钢铁产业情况不一,但大多数本土钢铁生产商只能生产低附加值产品,而用于汽车、家电等产业的扁平材等优质钢材仍需大量依靠进口。低附加值产品的过度生产再加上进口钢材的冲击,使得不少部分低端品种钢材面临过剩的问题。
越南钢协超近在向越南政府的请求中指出,预计2015年越南国内的钢材产量将达到2200万吨,由于许多钢材的供给已经超过了国内需求的一倍,越南钢铁协会已经敦促相关部门推迟了27个钢厂建设项目。
河北省邯郸市邯钢钢铁现货市场,空荡的场院里仅有一辆卡车正在装货。一所活动板房已经废弃,围墙边的花草杂乱枯萎。围墙外矗立着数栋烂尾楼。
“现在每天只有二十辆车左右,以前行情好的时候每天有七八十辆甚至上百辆。”8月26日,邯钢钢铁现货市场科长贾国良告诉界面新闻记者。这里是现代钢城——邯郸市超大的钢铁企业邯郸钢铁的现货市场。邯郸钢铁作为第二大钢企,河北钢铁(3.54, 0.20, 5.99%)集团的下属公司,曾被誉为新中国“工业战线上的一面红旗”。
作为中国钢铁重镇的邯郸,某种意义上的中国钢铁之都,钢铁产能一度达到4000万吨,是当地的支柱产业。在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后,随着中国经济增速趋缓以及环保压力的增大,中国钢铁行业步入冬天。
和许多钢铁城市一样,邯郸市的经济增速也开始下滑。2014年前5个月,邯郸的经济增速跌至5.5%,比2012年10.5%的增速跌去近一半。
目前中国钢铁产能达到12亿吨,产能利用率仅为70%,低于合理利用率75%。
除了产能过剩之外,环保压力成为钢铁行业的重要挑战。2014年,重点监测的74个城市,大气污染超严重的10个河北占7个。
多重压力之下,钢铁价格节节败退。一位国内大型钢厂负责人表示,“螺纹钢跌到1900元/吨,以前说是白菜价,现在钢材连1元/斤的白菜价都不如。”
2014年,中国钢材综合价格指数从年初的99.14点下跌至年底的83.09点,降幅16.2%。截至2015年6月底,下跌至66.69点,降幅19.7%。
一边产能过剩,一边是环保压力。国务院要求,到2017年底压减8000万吨钢铁产能,其中6000万吨落在河北。公开数据显示,2014 年底,河北累计压减炼铁产能2834万吨、炼钢产能3476万吨。同年,这个钢铁大省的钢铁产量出现14年来的首先下降。
为了实现自救,河北钢铁集团从优化调整产品结构、发展非钢产业、进军海外等多方面入手,试图实现转型升级。
调整产品结构成为钢企转型重要的手段之一。贾国良告诉界面新闻记者,在现货市场,邯钢已经停止生产和销售普通钢材。“现在只生产优特钢,每个月的销售量是2万-3万吨”。
优特钢,又称为优质钢和特种钢,因成分、结构、生产工艺特殊,具有特殊物理、化学性能或者特殊用途,而区别于普通钢。特钢产品主要用于汽车、机械制造、石化和航天军工等。
2014年下半年开始,邯郸钢铁推进长材向优特钢转型。公开数据显示,仅2015年1月,邯钢公司齿轮钢、合金钢、轴承钢、帘线钢等高端品种产量达到3万余吨,平均同比增长82%。
石家庄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石家庄钢铁)的“特钢营销”模式曾风靡河北钢铁集团公司。一方面,石钢技术人员面向生产线开发市场,从售前﹑售中到售后全过程参与,“一对一”为用户提供个性化﹑差异化技术服务;另一方面,企业与用户共建研发平台,将研发链条深度嵌入到战略用户的研发制造环节?“公司会根据市场需求不断调整自己的产品结构。”石家庄钢铁宣传部副部长于泉表示。
石家庄钢铁是以生产汽车专用钢为主的特钢企业,也是河北钢铁集团的控股公司。石家庄钢铁95%以上的产品实现了直供,拥有直接用户1900余家。
“普钢企业向优特钢转型具有普遍性。”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展览办公室主任矫健对界面新闻表示。
兰格钢铁网研究中心主任王国清对界面新闻记者表示,虽然目前钢铁行业整体利润不佳,但是,上半年特钢企业盈利状况,要好于普钢企业。
目前,在特钢市场,宝钢集团在汽车板材方面遥遥,武钢、首钢在工程机械中厚板材方面占据较大市场份额,马钢、邯钢则以热、冷卷板材为主,攀枝花钢铁侧重于重轨钢材生产。
从兰格钢铁云商平台跟踪的7家上市特钢企业业绩来看,上半年有6家特钢企业实现盈利,其中抚顺特殊钢股份有限公司(下称抚顺特钢(10.980, 0.69, 6.71%))和大冶特钢(13.08, 0.43, 3.40%)同比增长分别为803.32%和5.42%。
抚顺特钢主要生产高端特殊钢新材料,主要用于制造战略战术导弹、运载火箭、核电蒸汽发生器、舰艇动力、超超临界发电机组、石油开采等领域。
今年上半年,抚顺钢铁通过特冶一期技改项目,加大了高温合金、高强钢、不锈钢等高端产品品种的产销,销售毛利率从13%提升至18%。
“抚顺特钢利润大增有其特殊性,并不能代表特钢行业的经营形势。”中国钢铁工业协会副秘书长、冶金规划院院长李新创表示,抚顺特钢的主要客户是军工类企业,受到市场冲击较小。上海钢联(43.700, 0.19, 0.44%)特钢事业部经理黄承欣则认为,抚顺特钢找准定位为其他企业带来很好的启示。
目前中国特钢产能约1亿吨,产能利用率约70%,“特钢产业的低中高端全部过剩。”矫健说,普钢转型特钢无疑会加剧行业的竞争,同时使得产能过剩更加突出。
中国特钢企业协会发文称,钢铁企业产能过剩十分明显,应防止普钢企业所谓的调整向特钢转移产能,使特钢产能矛盾更加突出,各企业互相压价,使企业的效益下滑严重。更希望在靠市场调节产能过剩的同时,政府加强特钢行业的调控。
“在产能严重过剩的钢铁市场,要拥有自己的话语权,必须做好市场定位,要和用户共同发展。”李新创表示,转型发展不是简单的产品升级,还包括经营理念,营销方式的转变。
矫健认为,中国特钢在技术方面还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中国特殊钢产量中优质碳钢占60%,真正的合金钢不多,即中低端特钢比较多,高端产品少”,与此同时,中国特钢企业较多,深加工和技术服务不足,产品档次不高,优质产品较少,市场竞争力不强,一些高端产品仍依靠进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