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系我们

联系人:周涛(先生)

联系手机:13821819981

固定电话:26801166

企业邮箱:183458949@qq.com

联系我时,请说是在汽配名企网上看到的,谢谢!

今日最新资讯
热门资讯
汽配名企网资讯
    钢铁行业概况分析
    发布者:gangtie668  发布时间:2011-05-31 17:03:56  访问次数:781

      钢铁工业是最重要的基础工业,是其他工业发展的物质基础。有了钢铁,就使得中国国民经济的技术改造成为可能。同时,钢铁工业的发展也有赖于煤炭工业、采掘工业、冶金工业、动力、运输等工业部门的发展。由于钢铁工业与其他工业的关系十分密切,因此许多国家都把发展钢铁工业放在十分重要的地位,并把这种发展与国民经济各部门的发展互相协调起来,保持正常的比例关系。针对此块精英人才,也是目前我国最稀缺的,目前收纳钢铁人才较多的有钢铁英才网,是钢铁行业人才的一个专业性招聘、求职网站。
      2006年中国钢铁工业快速发展,在总产量达到4亿吨的同时,产品结构和企业组织结构进一步优化,对外贸易不断发展,行业效益明显提高。但落后产能淘汰工作进展缓慢和对国内资源、能源、环境的压力进一步加大等问题值得高度关注。2006年全年产钢41787万吨,同比增加6538万吨,增长18.5%;产生铁40417万吨,增长19.8%;产钢材46685万吨,增长24.5%。分地区看,河北、江苏、辽宁、山东产量增幅最快,四省产量合计占全国近一半。分企业看,鞍钢集团(2256万吨)、宝钢(2253万吨)、唐钢(1906万吨)、沙钢(1463万吨)、武钢(1376万吨)、济钢(1124万吨)、马钢(1091万吨)、莱钢(1079万吨)、首钢(1055万吨)等9家钢铁企业年产钢超过1000万吨;重点钢铁企业产钢33571万吨,增长15.2%,占全国比重为80.2%,比上年下降2.3个百分点。
      2006年1-12月,中国钢铁行业完成累计工业总产值492,244,115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56%;实现累计产品销售收入496,471,514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0.64;实现累计利润总额24,086,180千元,比上年同期增长23.3%;累计亏损企业亏损总额为719,629千元,比上年同期下降了22%。截止2006年底,全行业规模以上企业共391个,其中亏损企业76个,亏损面为19.4%。
      2007年上半年,中国钢铁行业完成固定资产投资1251.6亿元,同比增长8.4%,比同期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幅低17.5个百分点。从投资结构分析,在投资方向上,上半年炼铁项目投资占7.82%,炼钢项目占32.24%,钢材深加工项目占59.94%,资金投放明显向后部深加工工序转移;在投资项目上,上半年10亿元以上项目完成投资占59.2%,1亿元至10亿元项目占26.4%,5000万元至1亿元项目占5.7%,5000万元以下项目占9.1%,投资项目向大型化、现代化的方向发展;在投资的资金来源上,上半年企业自筹资金占82.1%,国内银行贷款占12.3%,利用外资占1.8%,国家预算内资金占0.1%,其他来源占3.7%,说明企业自我改造发展的投资能力增强;上半年投资完成项目新增生产能力,炼铁1201万吨、炼钢976万吨、热轧945万吨、冷轧262万吨,新产能增长已明显放缓。
      2007年上半年钢铁产量总体呈高增长状态。1-6月,中国共生产粗钢23758.06万吨,同比增长18.92%;生产钢材27024.67万吨,同比增长23.93%。值得指出的是,一季度与二季度钢铁产量增长呈现出不同的特点。在一季度钢铁产量飞速增长的基础上,由于二季度国家相继出台多项宏观调控措施,二季度钢铁产量增长趋势与一季度相比大大放缓。这一趋势将维持到下半年。
      钢铁行业是近年来中国宏观调控的重点行业之一,2004年国家出台了一系列遏制投资膨胀、收紧土地和信贷闸门的措施。2005年颁布了《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指导规范钢铁产业发展。2006年国家更是频频出台各项政策措施,概括来说,主要包括淘汰落后产能、规范外资并购及调整出口税收等三方面,这些政策措施的颁布实施对中国钢铁行业具有深远影响。
      在内需拉动下,未来3年可能是中国钢铁行业最佳发展机遇期;而在未来9年内,中国钢材的实际需求增长将保持年均7.57%的增速。预计中南地区将成为未来中国钢铁产品需求最具潜力的区域,武钢、鞍钢是最受益于下游行业需求增长的企业。未来5年钢材消费品种将发生变化,建筑行业和资源能源行业的需求所占比例将有所下降,而机械、轻工和汽车等行业需求所占比例将有所上升。预计2012年后,中国钢材需求将在一段时间里保持相对低速的增长,在2020年前后则有望达到峰值。

免责声明:汽配名企网转载作品均注明出处,本网未注明出处和转载的,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 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内容的真实性。如转载作品侵犯作者署名权,或有其他诸如版权、肖像权、知识产权等方面的伤害,并非本网故意为之,在接到相关权利人通知后将立即加以更正。联系电话:0571-87774297。
0571-87774297